四书五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四书五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图1)

四书五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儒家思想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四书五经”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

“四书五经”系统

历代儒家学者在传承儒家经典时,他们自己根据时代的不同,对儒家经典作了些各自的创造性的解释。到了宋明,有些儒者更是抽绎了传统儒家思想里特别具有哲理的部分,发展出了性理之学。这些作品往往被历代的目录学著作归入到子部儒家类里。随着理学的兴起,儒家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新的解释和发挥,逐渐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核心内涵的经典阐释系统,就是“四书五经”的系统。

“四书”的名字,到朱熹的时候才开始出现。但是从唐代韩愈、李翱以降,直至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及后来的学者就已经对此重视,并进行过阐发。朱熹总其大成,写成了《四书章句集注》。所谓“集注”,主要是集学者们的说法。

“五经”里面的第一部《周易》,因为程氏的《周易》理学化色彩更强,所以和朱熹的《易学启蒙》《周易本义》放在一起并行。《书集传》是朱熹授意他的学生蔡沈作的。《诗集传》是朱熹本人作的。《礼记集说》的著者陈澔是朱熹的四传弟子。《春秋胡传》作者胡安国是程颐的再传弟子。《春秋集传》的作者是张洽,是朱熹的弟子。这些“四书五经”系统的核心典籍,是“程朱”理学对经书进行理学化的成果。

如果说《十三经注疏》代表了从汉到唐的经学研究成果,是两汉以来传注体和义疏体的结合,是治经学、儒学的必读的基本典籍。那么,宋元人的“四书五经”注释系统,则是以理学治经的成果。用理学来治经与“十三经注疏”系统存在着明显不同:“十三经注疏”系统注重从训诂、名物、礼制等入手阐发经书中的史实和制度,而“四书五经”系统则注重在经注里面贯彻作者的天理、心性等哲学思想。

五经四书的核心内容

五经四书的核心内容: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它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影响深远。
五经四书一般指四书五经六艺,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四书五经体现了儒家哪些重要思想?为何这么说?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最重要的文化典籍,四书五经凸显了儒家哪些重要思想呢?我们现需要搞清楚四书五经指的是那几部经典,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经典本来是各自成篇典籍,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将这四部经典编辑整合,做了章句与集注。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说的四书。的这四部经典的顺序编排也是颇有讲究的。《大学》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纲目,八条领”《中庸》讲述儒家的心性学。《论语》主要讲君子道德修养的。《孟子》主要讲性善论,仁义思想。接下我们从以上几个方面,详细展开论述。

《大学》的“三纲目八条领”展开来说就是“诚心正意,格物致知”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成为古代读书人一生追求的目标。曾国藩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中庸》将儒家心性学理论。用原文中的话来说,就是“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是微妙的,只有管理好身心,道心才会凸显。《中庸》中还提到一个重要的理论,那就是“中庸”理论。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

《论语》主要讲儒家的“仁”学思想,以及礼制思想。“仁”是什么,《论语》中没有下过定义,孔子对于弟子关于仁的发问是随处指点。概括起来为“克己复礼为仁”。《孟子》主要反映了士大夫如何辅佐君主行仁政的思想。用原话来说就是发政施仁。“仁义”概念的提出,是《孟子》的创见。

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其主要思想大多数也包含在《四书》中。综上所述,我们四书五经涵盖了儒家的心性论,人性论,仁义等主要概念。(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