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人文性是什么
语文的人文性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语文课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无法将其割裂开。道理很简单,我们在使用语文工具性这一点若能注意方式方法,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能美化生活,丰富生活。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文化的简称,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
语文人文性的要求
1、教师个人要加强修养,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成为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就应该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境界里,人文精神才能培养起来。因此,语文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学生对学科产生感情的直接动因,“一个好老师就是一个学科。”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借鉴、创新,注重人格修养,培育现代意识,提升智力品质,加强知识素养,丰富语言功底,才能提高教学艺术,成为学生维善维美的“感染源”。同时,教师要与教材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付出真情实感,以情动情。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教师要用心品味文章情感,首先接受课文的启迪与熏陶,讲课时才能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融情入理。相反,如果教师虚情假意,冷若冰霜,课堂教学就丧失了人文教育的意义。
2、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学生对文本材料的体验不应该被教师规范和统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阅读材料有独立的见解,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只会削弱学生的人文体验,泯灭学生的个性。如教学《猴子下山》,讲一只小猴子看见桃子扔掉玉米,看见西瓜扔掉桃子,为追兔子扔掉西瓜,结果一无所获。传统的看法此寓言对猴子行为的批评,认为它三心二意,见异思迁。
但在现今学生阅读时,不少学生从褒奖的角度认识猴子不安于现状,乃是敢于追求更高目标,教师应该鼓励、认可这种精神。这就是说,教学时可以允许学生对课文有多样的理解,甚至曲解、误解,不要被教学参考书的“定解”、“标准答案”局限,以体现阅读的多元性,这才能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