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的著作是什么
孙武的著作是什么
《孙子兵法》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的著作主要是《孙子兵法》,共计五千余字。除此之外,孙武还有一些论兵法的著作。不过由于它们游离于十三篇之外,后来大多失传了。《孙子兵法》阐述了战争中制胜敌人的规律,军队应该怎样组织和建设,作战时必须遵循的战略原则,临阵击敌的战术技巧,一些特殊的战斗方法等。
思想主张
他对战争的基本态度是重兵、慎战,重视战争而不轻易发动战争。孙武反对穷兵黩武,主张非危不战。由重兵、慎战的思想所决定,孙武主张应认真研究战争,深入了解战争,这样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由此提出知兵、知战的思想,要求知已知彼、知天知地,在战争和作战指导上做到对敌我双方各方面情况的把握了解,这样才能百战不殆。孙武的战略理论以国家之间的战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和核心问题,以安国全军作为战争的首要目的。因此,孙武在战略上注重内因制胜、修道保法和伐谋伐交。他首先从战略角度阐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即所谓的“五事”:道、天、地、将、法,其中国家内政情况、军事实力和指挥官的才能是最主要的,属于内因。
他进一步阐发内因制胜的理论,主张从国家自身内部进行努力,使自己在战略上立于不败之地,以待敌人出现,这样才是善战。孙武从国家利益出发,提出速战决和取用于敌的战略指导思想。同时,孙武还特别重视运用政治和外交等非军事手段进攻、打击、削弱敌人,提出伐谋伐交、不战而胜的战略思想。孙武的作战思想特别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充分运用人的智谋、灵活变化是孙子作战思想的灵魂。
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作有什么呢?
孙武是春秋末期最伟大的军事家,被后人尊称为孙子。他是《孙子兵法》的作者,生活在孔子之前。如果《孙子兵法》确实是春秋末期孙武所著,那么孔子开办私学和写作的想法就会受到质疑。
孙武,字长青,齐国田公子。齐田是一个世袭贵族。他的祖父本名田枢,父亲姓孙。田枢和孙平都是齐国著名的将军。孙武生活在一个军人家庭,受到他的眼睛和耳朵的影响。孙武最初也是齐国的官员。后来,他的家族逐渐衰落,为了避免混乱,他逃到了吴国。也有人说,孙武为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而投奔吴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吴国可以为有抱负的学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孙武来到吴国后,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隐居在吴都的郊外专心写作,最后写出了《孙子兵法》。隐居期间,他结识了逃离吴国的楚国贵族伍子胥。伍子胥是吴王和鲁的重要谋士。他把孙武写的《兵法》送给吴王看。吴王看了以后,感慨吴国还藏着这么多优秀的军事人才。伍子胥赶紧让孙武把伍子胥介绍给他。
吴王和鲁见了孙武,对孙武说:“您的十三部兵书我都读过了,很佩服您。不知道您能不能亲自训练一些兵士给我看?”“是的,”孙子回答说。秦王又问:“练女可以吗?”孙武又回答说:“是的。”吴王召见一百八十名宫女,让孙武练习。孙武把他们分成两队,分别派了吴王的两个宠妾为军长。姑娘们都拿着戟,由于她们从来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队伍很不均衡。看到这些,孙武并不担心。他只是问他们:“你们知道心、左手、右手和背吗?”“是的,”女士们回答。
于是孙武继续说:“向前,顺着心的方向;指向左手的方向;向右的向右的或向右的;往后面,往后面。”宫女们说:“我明白了。”他作了上述规定后,又用铁器严刑,并多次对他作了上述规定。演习开始后,首先击鼓,命令女仆向右转。女仆们不配合,只是笑了。孙武对他们说:“规章不清,解释不清,都是将军的错。”他又把这条规则重复了几遍,然后敲了几下鼓,命令女仆们都到左边去。宫女们仍然笑着拒绝合作。孙武说:“规章不清,解释不清,都是将军的错。如果规则清楚、指示清楚,士兵们不遵守,那就是他们的错。”
然后他会砍下左右队长的头。吴王见孙武将要杀死自己心爱的两个妃子,非常害怕,急忙派人对孙武说:“我已经知道这位大将的能力了。没有这两位可爱的妃子,我就不能吃到美味的食物。请不要杀他们。”孙武说:“我既然被大王封为大将,就进了军队,大王的命令不会被接受。”立志要杀死两名军长的众人,并任命两名军长为后宫的新军长。孙武继续击鼓,命令军队左、右、前、后四步前进。宫中的女士们严格遵守规则,严肃而紧张。没有人敢笑,也没有人敢出声。
孙武的著作有什么?
孙武是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春秋末期吴国将军。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人。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吴楚争霸,战于江淮。他与伍员等向阖闾建议实行养精蓄锐、疲惫楚国、待机而动的方略。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率军从楚国守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迂回奇袭,一举攻人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国取得霸主地位,孙武起了重要作用。著有《孙子兵法》,为中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