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原句是什么

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原句是什么(图1)

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原句是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意思是让汲黯当官执事,没有过人之处。然而他能辅佐年少的君主,坚守已成的事业,以利诱之他不会来,以威驱之他不会去,即使有人自称像孟贲、夏育一样勇武非常,也不能憾夺他的志节。典出《史记汲郑列传》。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篇章的编辑方法

一、正式确立了史书的论赞形式

《史记》在每篇之末往往会有“太史公曰”云云,系仿《左传》“君子曰”而作,习惯称“赞”。十表、八书、列传的篇首也有“太史公曰”,习惯谓之“序”。《伯夷列传》《货殖列传》等篇中还夹叙夹议。这些都是司马迁对史实的评论,对正文有很大的补充。

司马迁在五体之外创造的篇前作序、篇后作赞、篇中夹议三种史论形式,是在继承前代史学著作优良传统基础上的创举。其编辑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至成为后世正史的固定格式。不过司马迁并未名之曰序曰赞。刘知幾《史通·论赞篇》正式论列“太史公曰”为赞,乃假借后史之名以称之。

二、首创编辑中的“互见法”

“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与纪传体相适应的叙述。这种方法是将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件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在数篇之中,参差互见,彼此补充。

“互见法”,至少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是可以避免重复,节省篇幅;二是可以详略分明,为刻画主要人物发挥作用。

其实互见法的首创不仅仅是为了塑造历史人物,从本质上看,是司马迁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的反映。司马迁在研究历史中,进行了广泛的联系和对比,抽出人物、事件最本质的东西来组织材料,突出中心,而将枝叶蔓衍的材料互见于它篇。

这一方法使《史记》这一长篇巨制中纷繁复杂的人物,跨越数千年时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有序地联系起来,从而在叙述历史和塑造人物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因而此种编辑方法也为后世史家所遵循和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