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密度越大自燃点越低

为什么密度越大自燃点越低(图1)

密度越大自燃点越低的原因是物质密度越大,闪点越低,物质越易燃烧,自燃点越低。自燃点是指可燃物质在助燃性气体中加热而没有外来火源的条件下起火燃烧的最低温度,亦称为发火温度。自燃点是指混合气的一个温度。混合气要有浓度范围才能燃烧,比如20%-70%能燃烧,自燃点在这个浓度范围内肯定是不一样的,当然还和压力什么的也有关。所以自燃点表现的是在多少温度下油气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这是化学变化概念。


挥发是物理变化,而燃烧是化学反应。大分子的油分子间作用力比较大,所以黏糊糊,挥发难,那么闪点就高;但是大分子烃类的化学键不稳定,更容易发生氧化反应,所以更容易燃烧,自燃点就低。

密度是对特定体积内的质量的度量,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可以用符号ρ表示,国际单位制和中国法定计量单位中。

一般来说,不论什么物质,也不管它处于什么状态,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体积或密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固态或液态物质的密度,在温度和压力变化时,只发生很小的变化。例如在0℃附近,各种金属的温度系数(温度升高1℃时,物体体积的变化率)大多在10的-9次方左右。

闪点

闪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引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闪点的意义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闪点与可燃性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在一定条件下,当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液体随时有可能被火源引燃或发生自燃,若液体的温度低于闪点,则液体是不会发生闪燃的,更不会着火。

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

闪点<28℃的为甲类;28℃≤闪点<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详见教材第二篇第二章)

燃点

燃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常见可燃物的燃点

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燃点越低,越易着火。

燃点与闪点的关系

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并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